- U币
- 86 U
- 金钱
- 385 ¥
- 积分
- 405
- 好友
- 0
- UID
- 155757

- 最后登录
- 2015-7-26
- 在线时间
- 4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6-16
- 精华
- 1
- 主题
- 19
- 帖子
- 85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
140多年前,它却是一条惠及万民的生命之道。岩壁上四个凝重的魏体大字:“宝桢盐道”,诉说着这条道路的往夕:晚清,一队队西来东往的马帮穿梭其间,马背上驮着沉甸甸的盐包,铁蹄击打着青石路面,不断敲击出清脆的马蹄声声,默默地承载着贵州食盐运的重任;如今,马蹄不见吆喝已远。惟有这永恒的古盐道,记载着前人的不朽! 贵州史来依赖川盐,其销售方式是“商运商销,以销定税”,常常盐商与官员勾结,全面把持川盐购销,一方面四川官府盐税大幅度流失,另一方面贵州为主要市场的盐价腾涨,百姓饱受淡味之苦,普遍存在全家年均吃不上两斤盐巴的状况。
光绪三年,织金人丁宝桢晋升为四川总督,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改革盐政,实行官运商销的办法。由官府对川盐统购,统一运送到销售地,按照统一批发价交给盐商销售。盐政改革一年之后,四川财政从原先的赤字五十多万两一改为盈余一百多万两,贵州的盐价大跌为原价的五分之一。百姓受益,称颂不已。为保证川盐顺利送到贵州各地,丁宝桢还组织修通了四条河流水道和延伸的旱路,今日赤水土城和大方县瓢井镇就是当年的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旱码头。丁宝桢进而将朝廷赏赐的四万银两拨到贵州修通到全省各地的盐道,织金普翁五里河边这布满深深印迹的石板路,便是其中一段。
|
-
3.jpg
(383.57 KB, 下载次数: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