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印象】——记录与分享
这是我第三次去洛阳,每次去的目的和感受都不一样。
此次洛阳之行是受洛阳市文联、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洛阳书画院、中新社洛阳分社之邀,去感受河洛文化和古都之韵。与以往都不一样的是,或许因为受到的接待规格很特别,或许是每次身在洛阳都有无限感慨,所以这几天心情特别舒畅,感觉别样惬意。在他们的引导下甚至畅游了不少没开放的古迹,拍出第一手资料,是怀古,也是纪念。我想要的是印象和概念派的感觉,此组图片命名为“印象洛阳”,取景全都出自洛阳的丽晶古城区、洛阳的白马寺、狄公墓、佛舍利塔、尼姑庵、文书院、民俗博物馆、钟鼓楼、山西会馆、龙门石窟及白云山玉皇顶等等。其中洛阳文书院和山西会馆目前尚未对外开放。
唯一一组人像图片,人物均为洛阳市文联、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洛阳书画院、中新社洛阳分社的领导。在我的“呼悠”之下,这些洛阳各界的领导全都放下职位改称呼改为“XX爷”了……
这次最大的感触是与这群洛阳文艺界的领导专家过招,其中那位考古研究院的副院长
郑
我略疑惑,问:此话怎讲?
郑
我恍然大悟,一笑,呵呵。
郑
洛阳地处“九州腹地”,号为“天下之中”,**由此而得名。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建都时间最早的古都,亦是佛教落户中土最早的渊源地。历史上这样记载:洛阳乃“古都之首”,“名城之冠”,更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圣地”。
河洛文化渊源流长,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故事之多,有古代无数的大哲大贤,及**文明的无数个第一……对洛阳,我惟有敬仰与倾慕。
此行最为有意思的是这次居然看到了只有四月间才开放的牡丹花,那是洛阳市领导让园艺工特别在冷冻房中保存的牡丹花苗,到中秋佳节特别为来洛的香港大慈善家邵逸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0 17:22:12编辑过]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可是那些历史,你还记得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0 16:03:23编辑过]
从网上转载了一段介绍洛阳历史文化的文字。但愿,这些历史,我们都记得。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在这块美丽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渔猎稼穑,创造着人类幼年时期的文化。“崤函帝宅,河洛王国”,当**进入阶级社会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在洛阳一带立国。之后,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掘出十余座古城遗址,其中的二里头夏朝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集历代都城建设之精华,代表营国制度的发展进程,被誉为“洛阳五大古 城遗址”。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名园代出,别饶幽趣,国色天香,艳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阳园囿,数以百计,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姹紫嫣红。历代文人骚客,泼墨古刹,挥毫岩壁,为古城增添诗情画意。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术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第一部断代史一《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成为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热点。
不错!!
拍的PP显得很大气 还有些历史感
斑竹真是幸福 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
还有那么多是很少对人开放的
洛阳 好地方
文化古城
欢迎光临 深圳市聚福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U2影像网 (http://211.155.233.242/) | Powered by Discuz! X2 |